看过《雍正王朝》和《李卫当官》的朋友们放大炒股资金,几乎没有人不被李卫那种几近“开挂”般的传奇人生所吸引。他聪明机智、灵活果断,对雍正的忠诚也深得观众的喜爱。这些剧中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,塑造了李卫既机警又深得皇帝信任的形象。
然而,尽管这些影视作品对李卫的描绘引人入胜,但历史上的李卫与剧中的人物形象却有一些不同。李卫的背景和他走上仕途的经历,与《雍正王朝》和《李卫当官》中的戏剧情节相差甚远。那么,历史中的李卫究竟是怎样一个人?他有什么过人之处,能赢得雍正帝如此厚爱?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解析一下。
李卫,作为雍正帝最为信任和器重的封疆大吏之一,历史上的他与影视剧中的人物大相径庭。他并没有剧中那样的“小叫花子”背景,而是出身于江苏的一个富裕大户,家境殷实,堪称地道的“富二代”。
康熙五十六年(1717年),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发动叛乱。就在此时,李卫的家族向朝廷捐赠了大量银两,有些史料甚至提到这一数目达到了几十万两,极大缓解了当时的财政压力,康熙皇帝对此表示感激。此举使得李卫凭借“捐官”之法顺利进入仕途,随后不久他就被调往北京,担任兵部员外郎。康熙五十八年(1719年),李卫的职务又调至户部郎中。
展开剩余81%在这段期间,李卫与雍正开始了第一次的接触,雍正对李卫的工作能力和刚正不阿、无畏权势的性格印象深刻,这为李卫在雍正朝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康熙六十一年(1722年),康熙帝去世,雍正登基,李卫也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。从雍正元年(1722年)到雍正五年(1727年)的短短六年间,李卫先后担任云南盐驿道、云南布政使、浙江巡抚等职务,最终成为浙江总督,掌控一方。李卫升迁速度之快,实在令人瞠目结舌。
雍正对李卫的评价也非常高,甚至与时任河南山东总督的田文镜、云贵总督的鄂尔泰并列为“三大封疆大吏”。李卫的名字因此成为了当时最炙手可热的官员之一。
那么,李卫究竟具有什么非凡的能力,才会让雍正对他如此青睐?除了李卫具备强大的行政能力外,他的身世和仕途的独特性也使他脱颖而出。
雍正之所以会将李卫、田文镜、鄂尔泰并列为“三大封疆大吏”,并视其为全国地方官员的“典范”,除了他们为官清廉、政绩卓著外,还因为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官员阶层,或者说,他们是当时三种不同仕途路径的代表。
田文镜,作为汉军旗人,凭借祖上的功勋入仕,虽然在康熙年间表现平平,但在雍正登基后才大放异彩,成为典型的大器晚成之人,他代表了通过祖荫入仕的官员。
鄂尔泰则走的是科举路线,虽然未能考中进士,但他的聪明才智依然获得了雍正的赏识,他代表了那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员,尤其是举人出身的官员。
李卫则代表了通过“捐官”入仕的群体。雍正正是通过李卫的晋升,成功地拉拢了这些官员,并希望他们能像李卫一样,为朝廷与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李卫之所以受到雍正的厚爱,不仅因为他的出色能力,还因为他在许多重要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。
首先,李卫在打击盗贼和缉拿私盐方面的表现极为突出。雍正朝期间,浙江地区曾有一位非常著名的“大侠”和“神偷”甘凤池,他不仅武艺高强,还在暗中从事“反清复明”的活动,令官府头疼不已。
然而,李卫主政浙江时,通过与地方民众建立密切关系,吸引了一批“市井闲散人员”作为自己的线人。在他们的帮助下,李卫终于找到了甘凤池的藏匿之处,成功将其擒获。这一案件的破获,不仅震慑了那些“反清复明”的势力,还为李卫赢得了雍正的高度赞赏。此后,李卫被任命为浙江总督,甚至兼任江苏的刑名事务。
此外,李卫还积极参与打击走私、整顿市场秩序,收效显著,成功保障了朝廷的利益。雍正对李卫的才能大加赞赏,李卫也因此成为了雍正朝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。
李卫的另一大优势在于他深得百姓的喜爱和拥戴。李卫在浙江任职期间,大力反腐,改善民生,修建水利工程和海塘,做了大量有益于百姓的事情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在李卫的努力下,雍正恢复了浙江的科举制度。雍正即位后,由于江浙地区频繁爆发“文字狱”和“反清复明”事件,雍正一度下令暂停浙江的科举考试,这让当地的学子陷入了绝望。
李卫意识到这种情况的严重性,立即展开了多方努力,不仅安抚浙江读书人的情绪,还争取雍正恢复浙江科举的机会。经过几年的积极努力,雍正终于在1728年同意恢复浙江科举。李卫因此获得了浙江百姓,尤其是浙江读书人的极高评价。甚至在李卫去世后,百姓们仍然供奉他的画像,并视他为“湖山神”,直到乾隆五次南巡时才被清除。
此外,李卫在推行雍正的“新政”方面,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。他认真贯彻实施“摊丁入亩”和“火耗归公”等改革举措,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。雍正对李卫的表现极为满意,甚至在《清史稿》中也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然而,李卫的一生并非全然顺遂。雍正去世后,李卫最为担心的并不是乾隆皇帝,而是雍正在临终前任命的辅政大臣鄂尔泰。李卫与鄂尔泰之间有着深厚的积怨。早在雍正十一年(1733年),李卫曾弹劾鄂尔泰的弟弟鄂尔奇,并因此与鄂尔泰结下了不解之缘。自鄂尔泰担任辅政大臣后,李卫便忧心忡忡,担心自己会被“清算”。
在这种忧虑和长期旧疾的困扰下,李卫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,最终于乾隆三年(1738年)去世,享年51岁。乾隆帝对他表示高度敬意,按照总督级别的礼仪为他操办后事,并赐予“敏达”的谥号,给予了他极高的荣誉。
李卫的事迹放大炒股资金,至今仍为后人所铭记。他不仅是雍正时代最为耀眼的封疆大吏之一,也是历史上少数几位真正为民、为国付出巨大努力的官员之一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股票配资招商_最大实盘配资_鑫东财配资观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