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经典抗战剧《亮剑》中,有一段扣人心弦的战斗场景:日军山崎大队突袭八路军根据地,残忍地袭击了后方医院。面对来犯之敌,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迅速调遣七七二团和独立团展开反击。在李家坡的激战中,英勇的八路军战士采用密集的手榴弹攻势,最终全歼了这支日军。剧中那个满脸硝烟、至死仍紧握指挥刀的山崎大队长形象股票配资推广,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这部电视剧的许多情节都源自真实历史。剧中李家坡之战的历史原型,就是1940年10月底著名的关家垴之战。据参战老兵的回忆,这场战斗远比电视剧展现的更为惨烈。当时实际的指挥体系更为复杂,三八六旅陈旅长只是第三级指挥官,在他之上还有八路军副总指挥和一二九师师长。参战部队也不仅仅是两个团,而是多支部队的联合作战。值得一提的是,那个著名的土工作业战术并非如剧中所示由李云龙想出,而是出自更高级指挥员的智慧。但有一点与剧情相符:日军大队长冈崎谦受确实是被手榴弹炸死,而非如某些传言所说成功逃脱。
日军的军衔制度颇为特殊:设有大将而无上将,有大佐而无上佐。若按常规军衔体系对照,日军大佐相当于上校。但日军一个大队的规模却难以简单对应我军编制,有时相当于团,有时又近似营级单位。更复杂的是日军的编制体系:军之下为师团,师团下辖旅团,旅团下设联队,再往下才是大队、中队、小队。有些部队甚至在大队之下还设有分队。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日军师团等同于我军师级单位,一个联队也不完全等同于一个团,但中队确实大致相当于连级编制。
展开剩余77%《亮剑》中山崎大队长的历史原型正是冈崎谦受,而李家坡实为关家垴。据《老兵口述抗战史》记载:一支约五百人的日军部队,由冈崎谦受率领,对外号称'冈崎大队'。实际上,一个标准日军大队满编应为1280人,大队长军衔应为大佐。而这支队伍充其量只能算半个大队,冈崎谦受的军衔也仅为中佐。(本文黑体字均引自《老兵口述抗战史》)
日军将领也深谙《三国演义》中的谋略,冈崎谦受就以五百兵力虚张声势号称千人大队。《亮剑》虽将其改名为山崎大队长,但在军衔设定上是准确的——两颗星的中佐军衔。冈崎大队实际上是误入八路军总部根据地,无意间接近了至关重要的黄崖洞兵工厂。冈崎本人当时并不知晓这一重要军事机密,原计划只是袭扰后就撤回据点,却没想到被八路军主力部队重重包围。
当时参与围歼冈崎大队的八路军部队包括:一二九师三八六旅、三八五旅各一部,新编第十旅,决死第一纵队二十五团和三十八团,以及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山炮连,总兵力达万人之众,与冈崎大队形成20:1的绝对优势。据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山炮连观测手杨云溪回忆,那张著名的彭德怀指挥作战的照片就是在关家垴拍摄的:彭总一得知冈崎大队深入根据地腹地,立即下令务必全歼该敌。杨云溪清晰记得,彭总就在距他不足百米的战壕里指挥,身体斜靠在战壕一侧,一条腿撑在另一边。日军飞机在头顶盘旋轰炸,爆炸掀起的尘土落在彭总身上,但他始终举着望远镜岿然不动。随军记者徐肖冰抓拍下这一历史性画面,成为百团大战中最珍贵的影像资料之一。
关家垴战斗于1940年10月30日凌晨3时打响。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率先发起攻击,由副总参谋长左权亲临前线指挥。冈崎谦受作为经验丰富的参谋军官,敏锐地发现关家垴地形险要:这是一处高耸的山岗,顶部有数百平方米的平台,北面是悬崖,东西两面坡度陡峭,只有南面较为平缓。他连夜构筑工事,将山上的数十孔窑洞全部打通形成防御体系。
虽然八路军调来了炮兵支援,但仅有几门迫击炮且弹药有限。特务团的首次进攻主要依靠手榴弹。杨云溪回忆道:特务团两名尖兵悄无声息地摸上山头,刺杀了日军哨兵。紧随其后的二营向窑洞投掷出一排手榴弹,爆炸声震天动地。埋伏在半山腰的主力部队趁势冲锋,一举夺取了第一排窑洞。见前沿阵地失守,冈崎立即将部队收缩至第二排窑洞,依托掩体用机枪封锁狭窄的进攻通道。
在特务团进攻受挫后,三八六旅七七二团接替主攻任务,同样付出惨重代价:一营一连仅剩3人,三连只剩指导员和两名伤员,四连也仅存十几名伤员,全营能自行撤离战场的仅有6人。
关于具体的作战过程及彭德怀与刘伯承、陈赓等将领的战术争论,已有诸多论述。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,电视剧《亮剑》中土工作业战术的历史原型,实为被誉为当代孙武的刘伯承师长所献的妙计。抗战老兵回忆道:足智多谋的刘师长举着望远镜长时间观察后,创造性地提出用土工作业方式挖掘暗壕逼近日军,然后突然发起白刃战,以减少伤亡。这一战术立即被付诸实施,由七六九团团长郑国仲(后晋升为少将)亲自带队挖掘地道。
当坑道延伸至日军阵地附近时,彭德怀命令炮火掩护。但杨云溪发现敌我双方已短兵相接,根本无法实施炮击——电视剧中指哪打哪的精准炮击只是艺术加工,当时迫击炮能命中十米内目标已属神炮手水准。缺乏炮火支援的八路军战士继续抵近投掷手榴弹:1940年10月31日下午4时,冲锋号响起。郑国仲团长率七六九团一个营挺着刺刀冲锋,另一个营则将坑道挖到日军后方,密集的手榴弹如天女散花般落入敌阵。冈崎大队长在第一轮手榴弹攻击中就被炸死。
英勇的八路军战士如旋风般冲上关家垴山顶,与日军展开惨烈的白刃战。仅百余名日军残部退守半山腰窑洞负隅顽抗。由于缺乏重武器,杨云溪和王政柱(可能是《亮剑》中王承柱的原型)的迫击炮无法摧毁山腰窑洞——若当时有一门可平射的山炮,这些残敌必将被彻底歼灭。
此役八路军以简陋的武器歼灭冈崎大队四百余人,击毙冈崎谦受(有参战老兵确证其被炸死,而非逃脱)。虽然付出了重大代价,但此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,此后日军再不敢轻易以小股部队深入根据地袭扰。残存的近百名日军在2500名援军和十余架飞机接应下狼狈逃窜。若当时八路军能拥有晋绥军级别的武器装备,这五百日军必将全军覆没。
关家垴之战虽未能实现全歼敌军的目标,但八路军将士展现出的无畏勇气永载史册。正如杨靖宇将军1932年所作《沁园春》下阕所咏:问英灵安在,后生可记:当年壮烈,那日从容?再度回眸,诗篇血就,当教中华瞩目中。还休忘,有余魅拜鬼,海上云浓。字字句句,至今读来仍令人热血沸腾,警醒后人勿忘历史,砥砺前行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股票配资招商_最大实盘配资_鑫东财配资观点